秦楚网讯(十堰晚报) 文、图/通讯员 杨晨月 杨立刚 记者 罗毅 作为道教圣地,武当山名扬天下,历史上留下的著名碑刻不少,其中值得一提的当属北宋书法家米芾题写的碑刻“第一山”。“第一山”这3个字,称得上是米芾的书法代表之作,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赞,目前这块石碑立于武当山脚下的玉虚宫内。其实,米芾当年题字之地并不在玉虚宫,而是在朝阳洞。那么,朝阳洞在哪里?又有哪些动人的传说呢?
武当山朝阳洞(资料图)。
宋朝书法家米芾在武当山朝阳洞题写的“第一山”碑刻。
传武当山朝阳洞可通四川
朝阳洞位于古均州城和遇真宫之间的神道旁边,属均县(现丹江口市)原草店镇石板滩乡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村中有一山,山形奇特,古木参天。山中有一洞,常见紫气涌出,深不可测。当地人传说:“某年仲春,五个年轻人携带刀斧、绳索、火种等物,结伴进入朝阳洞中,欲究其底。逾三月,不见其归,家人皆疑遭遇不测。后来,五青年面容憔悴地返回村中,随行者还有一位妙龄少女。细问之,方知五青年在洞中行走许多时日,竟贯穿其洞,来到四川地界。川人好客,留其居住月余。一川女仰慕其中一男青年,遂结为夫妻,共同返回均州。”
此后,均州人相传:“武当山朝阳洞通巴蜀。”
米芾题写“第一山”碑刻
相传当年,静乐国太子15岁时辞别父母,离开皇宫,来到武当山朝阳洞,开始了自己42年的修道生涯。
朝阳洞此时只是一个天然岩洞,没有任何生活、学习设施。在艰苦的修行岁月里,太子磨炼了意志。太子在朝阳洞修道5年后,向武当山更高处走去,继续他的修真悟道历程,最终飞升成为真武大帝。
北宋时期,大书法家米芾(1051年—1107年)来到武当山游历。他被真武潜心修道的事迹所感动,也为朝阳洞的如画风景所陶醉,于是欣然留下墨宝:“第一山”。
米芾题字还有一个故事。当时,米芾兴之所至,在朝阳洞的石崖上提笔写下“第一山”。他刚写成,旁边走来一个大嫂对着字冷笑。米芾问:“大嫂,我的字好吗?”“好。”妇人说:“可惜不会出气。”米芾琢磨一夜,第二天才想明白:原来大嫂笑他写的字不“活”呵!
从这天起,米芾在朝阳洞里天天练字。许多个日日夜夜以后,他再到山崖上写“第一山”几个字。说来也凑巧,“第”字刚写起,那个大嫂提着篮子正好又从这里经过。她抿嘴一笑,不好意思地低头走了。原来米芾的这个“第”字,真像她头上美丽的发髻。而“一”字恰像蛇在水里游戏,笔锋灵活,“山”字像老道修炼般稳重。
后来,人们赞扬这“第一山”写得好,编了一个顺口溜:“美人绾髻不用簪,‘第’字好像青丝盘。游龙戏水‘一’最好,仙人打坐写成‘山’。”
1958年沉入水底
明朝以后,朝阳洞作为真武进入武当山修真的第一个处所,受到道士和民间信士的顶礼膜拜。人们在洞内供奉真武童年时期的金像,各种神龛、法器、旗幡、供案等一应俱全。洞外建起数座巍峨的道教殿宇,归朝阳洞所有的田地达上千亩,看护朝阳洞香火的道士最多时达上百人。
清朝末期,因年久失修,朝阳洞破败不堪,原有田地荡然无存。道士因无生活来源,全部离开朝阳洞。光绪辛丑年(1901年),辽宁千华山青云观道士王至公云游来到武当山,他被朝阳洞的风景所吸引,决心长住此地,重整香火。王至公垒砌残垣断壁,打扫殿宇卫生,擦拭神像供器,重新引燃此处香火。此后,他用香火钱和化缘来的资金,在朝阳洞建起一座壮观的地洞门,并在洞外旧殿遗址上建起许多楼室,朝阳洞重现道院风采。
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朝阳洞因地处丹江口水库水位线以下,将沉入水底,文物保护部门将朝阳洞的文物进行了搬迁。米芾所题“第一山”石碑等文物被移往玉虚宫,如今被完好地保存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