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宫一角
武当山五龙宫全称兴圣五龙宫,位于天柱峰以西的五龙峰山麓,灵应峰下,坐西朝东,背依灵应峰,上接五龙峰,环绕清幽。五龙宫是武当山建筑最早、别具一格而又引人入胜的八宫之一,历史上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应之地"。我国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轨、马明生、陈抟等,都在这里修道有成。武当道教认为五龙宫这块地域是"神龙洞府",是群仙神龙居住之地。所以,过去这儿曾立有一块碑,上面刻着"洞天在近,过往低声"。以此告诫人们,这儿一面接着天庭,一面连着神府,在此过往要静肃低声,以免惊扰神灵。
据《太和山志》记载,公元七世纪初的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朝廷下旨前往名山大川祈雨求福,但仍滴雨未下。最后的时刻,唐太宗李世民把目光投向了千里之外的武当山。他遣均州太守姚简上五龙祈雨。姚简在五龙峰遇见了五个儒生,自称五气龙君。他们说,此山是玄武神守护,我们看你为人正直,特尊玄武之命前来相助。随后,大雨倾盆而下,解除了天下旱灾。于是,唐太宗下旨,建造五龙祠。据说,直到今天,每年春天,武当山五龙宫村的村民都会上五龙峰举行祈雨仪式。村里的老人们都说,五龙峰是武当山的龙脉所在。村民们祈雨的灵应岩里居住着五气龙君,人们更习惯称他为龙神。
五龙祠作为武当山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座皇家庙宇,拉开了武当山古代建筑的序幕。北宋时,五龙宫就有较大规模的建筑,“殿宇齐备”,宋真宗赐额“五龙灵应之观”。南宋时,战争频繁,五龙宫道教建筑在“百年之中,三罹兵火”。元朝,武当道人汪真常同鲁大宥率徒众,于公元1275年修复五龙,忽必烈下旨赐额“五龙灵应宫”,元仁宗时加赐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五龙宫提点道士李明良同邵明庚一起募建五龙大殿,次年四月,元顺帝遣臣在五龙宫建金篆大醮。42年后,武当清微派开山宗师叶希真受命领都提点,任武当住持,他利用朝觐天子的机会进献“秘祠,使天子大兴其道”,不仅对五龙宫所毁建筑修复如初,并新建了明真、蓬莱、步云楼等建筑,使当时的五龙宫“殿宇巍峨,仪象森列”,整个建筑群“壮丽严峻”,成为武当道教的中心。但在元末,这些建筑再度毁于兵火。 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大兴武当,在五龙进行了大规模建筑,赐额为“兴圣五龙宫”。明嘉靖年间,五龙宫各类殿宇道房达850间,古人盛赞五龙宫是“层层历落怪松,拥殿千朵芙蓉”,由此可见当时建筑之宏伟壮丽。清王朝不崇道教,民间的宗教活动不足以支撑武当道教的庞大规模,五百多处古建渐成废墟一片,而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彻底烧毁了五龙宫,只剩得残垣断壁,留存至今。
五龙宫宫门外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墙”遗址,尽管墙体已全部毁坏,但从残存的墙基仍然能看出整个宫墙的宏伟。进入宫门后,宫前是二座南北对称的碑亭,亭内各置巨石雕赑屃驮御碑。五龙宫“龟驮碑”有十米之高,重一百多吨,刻有明朝永乐皇帝的圣旨,“太岳太和山(即武当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明令禁止“往来浮浪之人生事喧聒扰其静”。
过碑亭后,是龙虎殿,是五龙宫唯一保存完好的主体建筑。龙虎殿为清代重建,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殿内中间供奉王灵官,道教的护法神,左右则是青龙、白虎,守卫宫观山门之神。人形的青龙、白虎有五米高,是明朝的泥塑,怒目圆睁,盛气凌人,斑斓的色彩历经五个世纪,仍然鲜活。
龙虎殿与真武殿之间的院子内有五口水井和两个水池,这是五龙宫的“五井四池”。水池一圆一方,象征天地,体现了古人的阴阳观念。五龙井代表五种颜色、五种方位,五种金木水火土,所以五井又是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体现。相传当年为唐王朝天降甘霖的“五气龙君”常常在此神游,五龙井和五龙宫,都因此而得名。非常神奇的是,搅动任何一口水井的水,这“五井四池”,都可见波澜。事实上,一井打水,五井皆动,并非五气龙君的神助,而是古代道人们精妙的设计。直通地下的五井不仅沟通了地下水,设计师们还将五井连接为一个整体。如此,即解决了水的来源,还让彼此间互通有无。而天地日月四池是古人为土木结构的宫殿,免受火灾准备的消防池。
近年来,武当山景区开始修复五龙宫,真武殿和父母殿两座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真武殿现存真武铜铸鎏金像,造型精美,高1.95米,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一座真武铜像。民国年间,五龙宫毁于一场大火,真武殿除了两面十米高的山墙,皆被烧得面目全非,唯有真武造像岿然不动。
如今,一条高标准的柏油马路已经通到了五龙宫,景区停车场正在加紧施工。同时,连通五龙宫与武当山乌鸦岭景区的古神道——五龙大峡谷游步道建设也接近尾声,连接五龙宫景区与南岩景区客运索道——五龙索道已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十月正式建成投用。五龙宫即将正式对外开放,这一雄伟罕见的历史建筑将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千朵芙蓉”将重新绽放。(摄影:肖进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