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天津桥
九渡涧飞瀑
山花烂漫
高山流水
逍遥谷生态游
“九渡涧中龙喷泉,琼宫青倚石桥边。玉栏金水神工巧,恍讶朝回尺五天。”
这是明代湖广按察司佥事方豪写的一首赞颂武当山龙泉观、天津桥的诗。天津桥不仅是武当山中最美的石拱桥,而且也是整个十堰市现存最早的石桥。
据元代《九渡涧天津桥碑记》记载,该桥始建于元泰定帝甲子年,即公元1324年。当时武当山出了个大道士,名叫张守清。他兴建天一真庆宫 (即南岩宫),广收门徒达数千人,一时朝野仰慕,皇帝请他进京祈雨,并授予他 “体玄妙应太和真人”之号。翰林学士程钜夫奉敕为他撰写 《大元敕赐武当山大天一真庆万寿宫碑》,著名书法家、集贤学士赵孟頫奉敕书写碑文。受此影响,民间信士朝圣武当山的活动也日益炽盛,每年三月三 “士女会者数万”。张守清出自社会底层,深知民间疾苦。他考虑到九渡涧对行人的阻隔,为了免除朝谒者 “深厉浅揭之忧”,就让徒弟吴仲和、徒孙彭明德募资修建此桥,命名为 “天津桥”。
所谓“深厉浅揭”,语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一句“深则厉,浅则揭”。古人渡河,遇到深水连衣而涉叫厉,遇到浅水提衣而过叫揭。九渡涧上承紫霄、黑虎、白云等涧之水,平时深约0.5米。若遇暴雨,河水陡涨,宽约数十米,深达1.5米。朝山士女面对湍急的溪流,脱鞋涉水,难免有厉揭之忧。因此,兴建该桥首先满足了人们跨谷渡河的实际需要。
不过,古代的建筑师们懂得,在名山仙境建桥,既要讲究实用,又要讲究选址和造型的美观。天津桥选址非常巧妙,它位于下十八盘和上十八盘之间,上游有九渡峰、香炉峰、玉虚岩,下游是飞流直下的九渡涧峡谷,四周林木苍翠,峰峦峻秀。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又命官匠扩建该桥,并在桥东修龙泉观,桥西建大影壁,三者互相辉映,惊红腾绿,使渡桥过河成为朝山行程中的重要事件,并预示着前方有更精彩的视觉满足,其独到的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天津桥横跨于九渡涧之上,为三孔拱桥,全用砖石砌成,长45米,宽9米,高6.5米,桥面为青石铺砌。桥边置青石栏杆,其望柱的做法与北京北海公园东门石桥相同。由于桥身曲线柔和、韵律协调,以美丽的弧形飞跨溪流,如雨后彩虹一般,所以诗人们总喜欢用“长虹饮渚,圆月丽旻”来形容天津桥。明代学士廖道南诗云:“大岳盘千嶂,仙关隔五云。虹桥通涧远,石径入林分。飞阁悬丹极,虚堂寻紫氛。悠然起遐想,天乐坐中闻。”与他同时代的诗人工部主事艾杞诗云:“笙箫隐隐出高林,使节乘春兴易寻。曲槛飞虹悬壑稳,层崖积雪上方阴。”显然,在诗人们看来,天津桥及其周围的景色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有很多中国桥特别美。只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你在武当山的许多古桥旁就能体悟到 “仙桥飞虹”的美妙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