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侣岩的殿宇布局符合唐朝规则
仙侣岩的石雕螭首造型生动传神。
坐东朝西的武当山仙侣岩,从外到内是宽敞的四层方整石崇台,其殿宇布局的排列符合唐朝规则,在武当山仅此一处。在崇台两端有螭首泉池,史称“百花泉”。奇妙的是,生动传神的石雕螭首,源源不断地冒出涓涓细流,注入泉池。池内常年水满,清澈见底,水质甘冽……
■文、图/记者 朱江
与道家有关的下元
仙侣岩,在武当山五龙宫一带,村民们俗称这个岩洞为下元。
下元有何来历?这与道教有关。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在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天,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有关仙侣岩的史料,早在700多年前的元朝就有记载。“仙侣岩在大顶之北,面朝天门,山畲平坦。一泉自岩而出,有鸣金漱玉之声,神仙多栖之。游人至此,无一点尘坌气。其泉名百花。昔陶幼安得道于此。”元朝武当山高道刘道明编撰的《武当福地总真集》是关于仙侣岩最早的记载。
明朝武当山高道任自垣编撰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成书于明朝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书中记载:“仙侣岩在青羊涧之上,白云岩之左。其岩爽朗虚明。记云:玄帝道成,有蓬莱仙侣来贺,因名仙侣。旧有像设,香火俱废。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殿宇,以奉高真香火。复置道房,以道士焚修。”
“仙侣岩去南岩宫西北六里。玄帝道成,蓬莱仙来贺,因名。”“百花泉在仙侣岩。神仙陶幼安得道于此。”明朝嘉靖十五年 (公元1536年),时任武当山提调官的方升编纂《大岳志略》上有此记载。
作为武当山三十六岩之一的仙侣岩,镶嵌在南岩到五龙宫长约30里的古神道上。道人心中的仙侣岩,是何种神韵?元朝中叶的武当道士罗霆震在诗歌《仙侣岩》中生动地写道:“烟霞老友友烟霞,弄月吟风共一家。大顶顶头天路近,往来同驾五云车。”
明朝著名官吏方豪,历任昆山知县、沙河知县、刑部主事、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福建得刑按察司副史等职。方豪四岁即能联句,有神童之称。他在其诗作《仙侣岩》中形象地说:“仙侣岩前访列仙,仙人不见见流泉。就中或有胡麻屑,分付先驱少伫延。”
文人关注热情不减
相对于仙侣岩存世的寥寥两首诗歌,散文游记的记载则更多。
徐学谟是上海嘉定人,与湖北有着深深的情缘。他曾先后任荆州府知府、湖广按察司副使分巡襄阳、湖广副使、湖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历任七职,时间长达20多年。在湖北任职期间,徐学谟曾经三次游览武当山,赋诗作记。
明朝隆庆三年四月(公元1569年4月),48岁的徐学谟第三次游览武当。这一年的4月23日,他与好友王应显从玉虚宫坐轿子来到五龙宫,当晚住在宫中。次日,二人在道士的陪同下观览了天地、日月四池以及五龙峰景色。徐学谟多年一游五龙宫的愿望终于实现。辞别五龙宫,他们又跨过青羊涧,经仙龟岩、仙侣岩、滴水岩……直奔太和宫。徐学谟在《游太岳记》中记载:“出仙侣岩,观百花泉,为陶幼安得道处。又东行一里为滴水岩。”
明朝隆庆四年二月(公元1570年2月),45岁的汪道昆抚治郧阳。他在任职期间,多次游历武当山,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同时也记载了仙侣岩。他在《太和山记》中写道:“由南岩宫下为滴水岩、仙侣岩,度竹笆桥,入青羊涧。”
“舆者谓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岩下竹笆桥,可览滴水岩、仙侣岩诸胜。乃从北天门下,一径阴森,滴水、仙侣二岩,俱在路左,飞崖上突,泉滴沥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37岁的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历了武当山。他在《游太和山日记》中称仙侣岩为胜景。
湖南常德人杨鹤,是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明朝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杨鹤在武当山游览了约5天时间。武当主峰有“一柱擎天”之称,海拔1612米。游客只要留心,总会找到一些仰望天柱峰金顶的最佳观景点。杨鹤是一个有心人,观察细致入微,可谓慧眼独具。他在游记《嵾话》中描述:“自仙侣岩至滴水岩,步步可望天柱,松杉茂密,石路阴森,可谓到来生隐心也。”
明朝文学家谭元春在《游玄岳记》中提到仙侣岩的百花泉时指出:“自仙龟岩过百花泉,东至滴水岩,观其水所滴如刻漏。”
与滴水岩一样,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接踵而来,或写游记,或写诗歌,对仙侣岩的描述和记载,热情不减。
石柱础与大雁塔相同
沿着草木葱茏的古神道,2014年3月15日中午,记者与网友“游尘”从五龙宫出发前往南岩。穿行在荆棘密布的山脊,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古神道,蜿蜒起伏。大汗淋漓地走到幽径的尽头,又是新的通途。连绵的山峰高耸云天,浓密的灌木,重叠的山岭,飞鸟白云,寂静一片。
古道中,丛林遮天蔽日,使得午后阳光只能沿着枝叶的缝隙,勉强在林间小路上斑斑点点地洒下一些光斑。
山林中,只有脚踩枯叶的声响。穿越古人踏访的古道丛林,有一种如入仙境的感觉。3个半小时后,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滴水岩。
仙侣岩与滴水岩不远。二岩相辅相成,遥相呼应。参观了滴水岩,再折回步行5分钟,就是现存唐、宋、明各个时期遗址的仙侣岩。
坐东朝西的仙侣岩,洞口高5.7米、面阔17.8米、深21米。从外到内是宽敞的四层方整石崇台,外三层崇台是石栏望柱;最里面是第四层崇台,并列三座殿宇,中间是大殿,两侧是配殿。著名古建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在其主编的《武当山古建筑》中指出:“如此排列殿宇的布局,武当山仅此一处,符合唐朝初年两室制石窟规则。”
在仙侣岩第四层崇台两端,崇台上有螭首泉池,史称“百花泉”。石雕螭首,造型生动传神。螭首是排水龙头,涓涓细流从龙口中冒出,源源不断地注入泉池。长方形的泉池,由方整石砌筑,长1.6米、宽1.3米、深1.1米,常年水满,清澈见底,水质甘冽。巧的是,仙侣岩螭首与滴水岩内的螭首相同。
正殿遗址崇台高1.5米,没有磴道,崇台按最高规格——干摆制作安装。也就是表面呈灰色,平整无花饰的水磨砖墙制作安装的,是一种最讲究的墙体。铺筑的是青石海墁地坪。仔细端详,崇台比两侧配殿台凸出尺余,显示正殿与配殿的区别。现存的8个覆盆式石柱础显示,正殿面阔三间11.3米,进深一间3.1米。据专家考证,覆盆式石柱础与西安大雁塔的唐朝柱础相同。
仙侣岩的岩外是明朝敕建道房的遗址,现存三间城砖红墙墙体。据《武当山古建筑》记载,仙侣岩的岩洞左上有摩崖,刻记明朝管三省八郡武当提督韦贵到此朝谒事迹。
难解的仙侣之谜
在武当山深山密林之中,自然形成的岩洞之多,难以计数。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很多高人羽士到武当山“依岩为屋”,进行修炼。古代在岩洞中建庙宇祀神,称为岩庙。
利用岩洞修炼,很可能是中国最原始的宗教活动形式。武当山岩洞不属石灰岩所形成巨大洞穴,规模适合道者清修,遍山岩洞,几乎无一不曾被利用。道教主张“道法自然”,不对山体滥施斧凿,与“风水”学说互为表里,也符合现代环境保护原则。
那么,为什么深山密林的仙侣岩有唐朝石雕螭首呢?已故的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曾经指出,仙侣岩是唐太宗时武当节度使姚简挈家隐居的地方,因此至今仍保存着唐朝建筑遗址。他认为,神仙的伴侣才能叫仙侣,故仙侣指的是姚简夫妇,山志上记载“有蓬莱仙侣来贺,因名仙侣”,此为神话,应当甄别。
在仙侣岩得道的陶幼安究竟又是谁呢?翻阅史书,记者没有发现任何详细记载。2009年版《武当道教暨神仙人物》记载:“陶幼安,居天柱峰北的仙侣岩修行,不知其始终。”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人生修行不仅在于舍得和承受,也在于坚持与包容,还在于超脱和感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修行人都在修道。道是无数修行人,生生世世都要找到的那个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