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因燥所致之病、因津伤所致之病谓之“秋燥”症。祖国医学认为,燥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是秋天的主气。燥又是致病因素。秋燥的特点是干燥,有时还有些“燥热”,原因是空气中的温度降低。而人们生活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左右,高于或低于该湿度,人就感到不舒服。然而在秋季,相对湿度往往降至60%以下,有时只有30%-40%。空气干燥,会伤人阴津,皮肤、粘膜的水分会加速蒸发,使人感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咽部不适,甚至声音嘶哑和干咳。

历代的医学家都认为,秋后治燥莫善于养生保健,调理饮食。可多饮用温开水、淡茶、绿豆汤、豆浆、牛奶等,常吃梨、苹果、香蕉、柿子、柑橘、葡萄、荸荠等果品,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还可吃些具有去燥降火作用的动、植物食品,如鱼类、鸭蛋、鸡、牛肉、猪肝、海带、紫菜、莲藕、新鲜蔬菜等。同时要少吃冷食和大蒜、烈酒、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暮秋季节,体内精气开始封藏,如进补容易吸收藏纳。因此,体质虚弱者及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对症选食红枣、莲子、芡实、怀山药、百合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利身体保养。在生活上,要早起早睡,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步行、跑步、做操、打拳。宜常用冷水洗脸,少去人多之公共场所。郊游也是除秋燥的一个好方法。在金风送爽、秋色迷人的节假日,到公园、郊野、湖滨、水边等绿化地带,欣赏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空气,既利除燥,又能提高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