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发现,长练太极拳的男女气血都很好,而且看上去都很年轻。太极拳的特点对男女的肾、肺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太极拳教学时,要求练习者姿势要标准,对练腰肾起到作用,下面我们先学习一下太极拳教程如何讲解。
从中医角度看太极拳养肾润肺
太极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内家拳之一,太极拳的创编结合古代道家思想中的阴阳学说和我国传统的中医经络学,人们通过实验发现,练习太极拳对养肾润肺功效很好。
“太极”指万物的原始,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基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太极拳的起源及创始者至今尚待考证,就文献及传说而言,众说纷纭。
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传给河北永年人杨露禅,而后社会依次出现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但笔者更偏向于张三丰真人创拳,后由武当太极传与河南陈氏的说法。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很多,太极拳通过其独特的呼吸方式,增加肺活量,同时也在滋润着肾,长期练习能达到强肾补肺的功效。
故民国时期中央武术馆将太极,形意,八卦,通背等拳划归于武当门,而时任武当门门长的又是太极拳宗师孙禄堂先生。
太极拳是一种意,气,形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导气,以气导力,融汇武术、内丹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太极拳重意,使神气内敛而不外发,精气内敛而不外散。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
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气机自旺。太极拳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基。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
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可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太极拳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以丹田为核心,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
气机周流全身之后,气归于丹田,所以周身的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等都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活血化瘀的疗效。
由于太极拳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作用,保证人体健康长寿。
习练太极拳可以从两方面辅助治疗肾虚
一、通过腰部的活络运动,改善腰部气血循环,充养肾气,治疗肾虚
肾脏位于腰部,肾虚病人大多腰部无力。在中医看来,肾虚的致病原因多为长期积累成疾,情志失调、房劳过度都会导致肾虚。肾虚也分阴虚、阳虚、精虚、气虚等不同类型,故切忌急于求成而用大补之药,或用成份不明的补肾壮阳药物。
太极拳是以腰部为枢纽的一项缓慢运动,非常适合肾虚的老少青年人锻炼。太极拳让腰部得以锻炼,改善腰部气血循环畅通,使肾气得到不断充养,治疗肾虚。
二、通过舒经活血、适当锻炼,改善肾虚的各项症状,并调节情志,缓解肾虚
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效率降低,还会导致情绪失控、头晕焦虑、抑郁易怒等脑力情志方面的功能减退,太极拳以意行气,精神集中,可摒除杂念,调节大脑神经系统恢复正常。
肾虚的原因很多,太极拳身法中正,心态平和,有助于清心寡欲,保养肾精肾气,经常练习能改善肾阴虚和肾阳虚,而且太极拳练习是以腰为枢纽,增强腰部力量。
肾虚的病因也常与恣情纵欲有关,太极拳身法中正,心态平和,亦有助于清心寡欲,保养肾精肾气。肾虚患者若有全身衰弱、营养不良,应适当增加营养,若有身心过劳、思虑过度,应注意劳逸结合,身心调节、舒缓情志,缓解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精充足自然精力充沛,筋骨强健。太极拳保养生机,健身养生,坚持习练太极拳可辅助治疗肾虚。
太极拳对人体呼吸系统的改善作用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实质上是腹式呼吸与肺呼吸相结合,通过横膈上下鼓动,加强胸腹运动,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这是药物达不到的效果。
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的弹性,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动度加大,对肺癌和肺气肿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经常练习太极拳,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同时,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膈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都有良好的影响。
一所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练拳老人的肺活量较对照组大,胸围呼吸差也较大。
科学研究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呼吸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
太极拳中深、长、细、缓、匀、柔的腹式呼吸,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增强了呼吸功能,能在保持一定呼吸频率、不过分刺激呼吸系统的情况下,吸进大量的新鲜空气。
这种呼吸方式使呼气、吸气都比较充分,加大了肺内气体交换,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养生太极拳是提高健康本能的自我修炼技术,其基本功法是意气运动,通过意气运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通过练拳使人体赖以生存之气沉聚于丹田,使“丹田”之气充盈。然后气的自然运行和练拳时以意领气使气循经运行,以疏通经络,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除疾病的作用。
太极拳对“精”“气”的作用
一、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精”的固守,主要是对“先天之精”的充实和“后天之精”的蓄养。根据中医理论,“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遗传之精。“后天之精”是指人出生以后,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积蓄部分。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均藏于肾,称肾精。按照中医的藏象学说,精气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有“夫精者,身之本也”之说。强肾养精,调节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是太极拳健身养生的主要方面之一。
肾,是人体的关键部位,对于人们来说,强肾固本是非常重要的。
以腰为主宰的太极拳运动,有利于强肾养精,固守先天之精。太极拳运动要求上下肢的动作协调配合,并贯穿于腰间,以腰带动四肢躯干而使动作节节相连、连贯圆活。
如“云手”动作,两手的运动路线是互成上下,腰腿的虚实也是一致的。在手法上,如果没有腰的拧转,就不可能把“云手”的提、转、按等动作做好。在侧移换步时,如果没有松沉腰胯,就不可能使实腿更加稳定,虚腿更加轻灵,以实腿送虚腿。
太极拳理论极为强调腰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性,如“刻刻留心在腰间”,“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等等。要使动作做到上下相随,周身协调,其关键在于腰。
太极拳练习讲究“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所以说,练习中是时刻对腰部都能起到锻炼的作用。
因此,太极拳的精髓之一是“活腰”。腰是身躯运动的总枢纽,是肾之府。全身上下以腰松活为主的运动形式,能不断地牵动着附着在腰部两侧的肾脏,使肾动脉的血流量增大,肾血管正常生理供血机能得到改善,进而提高肾上腺、前列腺、胰腺等体内分泌腺的功能,有利于先天之精的固守。
先天之精必须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有赖于饮食和脾胃的化生运输水谷精微。
脾在生理功能上是对水谷、水液的消化、吸收、转输、散布,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脾在体上是生养肌肉,主四肢,故中医认为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太极拳动作的开合、起落、顺逆、直横等都是由不同的弧形路线构成的,以迂为直的圆弧运动、柔缓均匀的速度和深缓细长的呼吸方式,对脾胃起到轻微缓和的按摩作用,帮助其消化、吸收、流通。
在变换步中的拗步、转腰、合胯、领膝、迈步等步法,可带动太阴经(脾)和阳阴经(胃)之脉气上升,使三焦之气机通畅,促进中土运化水谷精微,为先天之精的固养提供养料。水谷精气的增加既充实了先天之精,又促进津液的生成。
在练拳中,口中常会产生出一种清甜稀薄的津液(唾液),这种口津有养肾的作用。根据中医典籍,“肾液为唾,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所以拳家养生,很注重唾咽之道。实验表明,练太极拳能提高唾液溶菌酶的含量和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
溶菌酶含量的提高,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加食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提高,有益于排除入侵的微生物的感染,有助于免疫机能的加强。因此,练拳时口中生津液,应咽下不可吐出,以下降滋润周身。
二、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
太极拳运动除了养身外,尤以养气为主。拳谚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太极拳运动对人体气的滋养,主要是对后天之气(外气)的调纳和先天之气(内气)的摄纳。
气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气遍及全身,既可用以催血,又可用以养血。气与血的关系是以气为主,血为副,气为卫,血为营。人的一生全靠营卫。如果血不足尚可暂生,气不足则立陷险境。因此,滋养“气”是太极拳健身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腹式呼吸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之一。它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为吸,合为呼,升为吸,降为呼;在变换姿势为吸,定势为呼;讲究动作的柔缓、均匀、连贯、圆活和深、缓、细、长的呼吸自然配合。
这种动作与呼吸自然配合的运动方式,有利于胸部舒展宽松,使肺活量增大,纳取自然界中更多的清气(后天之气)。
清气进入肺部之后,有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为宗气,积聚于胸中“气海”上司呼吸;另一部分与水谷精气合成后,循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输入血脉,转化为营气,以运行血液。宗气足,肺部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就健旺;营气足,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器官就旺盛。
清气是先天之气(内气)的来源之一,内气在清气补充之时,又与水谷精气合成化生为元气、营气、卫气。
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内气的摄纳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自然形态和改变呼吸方式来完成的。太极拳对身形的要求是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气沉丹田。这些要领实是对任脉和督脉的关注,以保持气血畅通。
“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既头虚顶如悬,轻提百会;尾闾须中正不偏,百会穴与会阴穴成一直线,使任督二脉之气畅通,营气则贯穿任督二脉输运血液,以营养五脏六腑和四肢。
百会提得起则身体执中而不偏不倚,有利于气沉丹田。“丹田”正是中医通常指的关元穴,其居处正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汇聚处,是经络的枢纽,会通于全身各组织器官。
正如《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的“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所以气能入丹田,气就能调和,就能加强营气的运顺,化生血液以营养四肢躯骸。故丹田是传统养生术聚气凝气至关重要之处。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也可以说是丹田呼吸。太极拳运动中胸腹呼吸分为两层。上层是膈肌以上为胸式呼吸,下层是膈肌以下为腹式呼吸。
当上层后天气(外气)由鼻呼出,下层的先天气(内气)反降入丹田;当后天气由鼻吸入,先天气反由丹田逼上,形成了小腹一张一弛、一鼓一荡,保持虚胸实腹的状态。
由于腹式呼吸,膈肌的上下活动幅度显著加大,不仅改变胸腔与腹腔的容积,加大肺活量,使体内气体交换能力加强,而且也对胸腔和腹腔中的脏腑器官作按摩活动,并使胸腔中负压大幅度变化,推动脏腑上下蠕动,从而使不随意肌组成的内脏也得到运动和锻炼。
从运动生理机制来看,当膈肌从吸气开始即行收缩到呼气的完全松弛时,缓慢细长的深吸气使膈肌收缩期占据了呼吸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使组织内线粒体的ATP分解为ADP,产生大量能量。
这些能量一部分作为机械能消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能的特殊形式成为经络和脏腑之气(内气),并随血脉行运全身。
试验证明,长期采用腹式深呼吸,对于消除肝脏瘀血,改善其功能有显著的作用;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扩张心脏冠状动脉,加强心肌营养,也有良好的作用。
|